
杜聿明晚年谈孙立人,直言:背信弃义的小人,根本不是民族英雄
“背信弃义的小人,根本不是民族英雄。”这话出自杜聿明晚年的回忆录。要说起孙立人在抗日战场上那种传奇地位,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都是铁血硬汉、救国功臣,可怎么到了老战友嘴里,却变得一文不值?
时间拉回到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1942年缅甸丛林里,全靠着一条叫做滇缅公路的生命线撑着中国远征军喘口气,这条路承担了超过九成国际援助物资运输。十万大军跋涉异域,在热带雨林和日军死磕。
其实刚踏进缅甸,两位主角之间就已经有点不对劲了。一个是黄埔一期正宗血脉——杜聿明,一板一眼讲究服从命令;另一个是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毕业生——孙立人,更看重现场实际和部队活下去的机会。这种理念分歧,很快就在仁安羌被围事件爆发出来。
当时英军困在包围圈里弹药耗尽、水源断绝,据后来解密档案显示情况相当惨烈。在作战会议上,杜聿明坚决不同意冒险救援,还把英方之前多次甩锅撤退翻旧账,一个月前没打招呼就跑,把中国侧翼直接暴露给日本。但孙立人在侦查后发现,如果放任英军全灭,那日军顺势冲过去就能端掉整个远征指挥部。他没有犹豫,只带不到千人的兵力强行突袭。
这一仗简直是拼命三郎模式开挂,两昼夜内连续发动十几轮冲锋,好不容易才撕开包围圈,但伤亡过半。这场西方媒体都吹成“东方奇迹”的胜利,其实让两个人心结更深了。在杜聿明看来,这就是违抗命令、挑战体系底线。
等到撤退的时候矛盾彻底炸裂。野人山那地方简直跟炼狱一样,到处湿漉漉沼泽,又闷又毒虫横飞,原始森林走一天像掉层皮。当时蒋介石死咬必须回国,于是杜按规定率队钻进蚊虫病疫窝,每天都有几十号兄弟倒下,有些尸体很快只剩白骨。但孙立人的选择完全不同,他果断西撤印度,不仅保住了新38师主力,还一路收拢散兵游勇。这批兵后来反攻缅北,是中坚力量之一。有点讽刺的是,对这决定,杜一直认定这是背叛荣誉、不守规矩。
再往后两派恩怨升级还得提东北那摊事儿。1947年国共内战焦灼之际,两人在东北同属系统但表面上下级关系暗流涌动。一场德惠大战把积压已久的不满推向顶峰。当时敌情复杂,孙通过侦察摸清林彪玩的是诱敌深入套路,于是想搞迂回合击方案,但杜坚持正面硬碰,还越权直接调度部队。“各干各的”结果就是失误惨重,也让双方对彼此能力彻底失望透顶。而且党内派系斗争也掺杂其中,“黄埔系”领头陈诚早看留洋派各种别扭;作为嫡系代表人物的杜自然容不得特例独行,而美国方面也确实器重过孙,各种赏识加身,“功高震主”这种感觉没人喜欢。
至于最后落幕,就差天壤之别了。一边新政权成立后改造完毕摇身政协委员,一边1955年台湾软禁33载,说起来真够唏嘘。据传,美国甚至曾考虑用他取代蒋介石,这让局势更加敏感危险。而很多细节直到最近几年史料公开才浮现,比如当初西撤印度时其实偷偷给重庆方面发过好几份电报说明情况,但这些信息长期被遮蔽,即便到了晚年双方依然互不认可对方所为。
军事圈子聊起来,经常有人拿他们俩举例:“传统思维vs现代理念”。比如孙强调优先考虑现场实际状况(现在大家觉得挺科学),而另一套讲求绝对服从,在某些特殊历史节点也未必错。从近几年出版的新书来看,有学者专门统计过数据:光是在缅甸歼灭三万多日军这个纪录,让他成为整个系统单位里的杀敌王者。不过昆仑关那些硬仗,同样不能否定老将们付出的努力与牺牲。
这些事儿并非黑白分界那么简单,现在大陆和台湾都逐渐愿意用更多元视角重新梳理,将士们真正做出了什么贡献。不少专家认为,两岸对于这段历史认识正在深化,无论哪个阵营,都开始承认那些曾经浴血奋战的人是真正值得铭记的一部分。有意思的是,如今还有学者扒出来,当初写回忆录时候老爷子不断修改关于那段纠葛章节,让外界猜测是不是自己心态变了或者有所动摇?
更大的格局来看,他们两个算是一枚币的两面吧,一个代表开眼看世界拥抱变化,一个执着守护传统精神,各自都有闪光点。如果说个人恩怨只是冰山一角,那么背景下的大时代转型期,其实谁都难免陷入抉择泥潭,没有所谓最优答案,只能在有限信息条件下赌上一切行动方向。所以每次翻阅这些故事,总会忍不住问一句:假如自己站在那里,会选哪条路?战争时期决策压力太大,很难要求谁完美无缺或毫无瑕疵,不过他们留下来的经验教训,以及抗争中的担当,都足以成为我们今天继续讨论的话题之一吧!
今年10月底,还有消息传来,说抗日名将遗族申请迁葬故土,引发关注。不管风评如何变幻,那些曾经流汗流血拼搏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位置,被认真记录下来才算没白走这一遭!
51配资-网上配资官网-免息配资平台-十倍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