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家里两个孩子接连中招,老大还没好利索,老二也被传染了”“宝宝痛得连奶都不肯喝”“最近幼儿园出现了好几例疱疹性咽峡炎,我们娃也被传染了,痛到哇哇哭,好不容易睡着又疼到哭醒”……连日来,不少宝妈在社交平台倾诉孩子感染疱疹性咽峡炎的经历。
7月1日,中国疾控中心官微也发布文章指出,随着夏季气温的攀升,门诊来了不少因发烧、嗓子疼痛就诊的小朋友,很多孩子甚至疼得连水都难以下咽。经医生诊断,疱疹性咽峡炎是主要“元凶”。
不过也有不少家长陷入困惑,孩子罹患的到底是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6月25日夜里开始低烧,带去医院检查说是病毒感染,开了药回家吃。到幼儿园后,老师说隔壁班有小朋友疱疹性咽峡炎,让我多观察。两天后孩子咳嗽加重,30日上午突然高烧到39°,到医院后发现嘴里、手上起泡泡,今天全身起红疹,感觉像是手足口病,但医生给的诊断是疱疹性咽峡炎。”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也指出,虽然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均由肠道病毒引发,且都伴有发热出疹症状,但二者存在明显差异。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大部分高热,疱疹部位集中在口腔咽峡部,严重并发症和重症情况较少;而手足口病发热温度较缓和,疱疹部位除口腔外,手部、足部、臀部、躯干也会出现,且重症比例相对较高。
此外,两种疾病的病原体也有所不同,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 A 组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为柯萨奇病毒 A 组的特定型别(2、4、6、10和16型);手足口病的病原体除 A 组肠道病毒外,B 组肠道病毒中的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 B 组也较为常见。
起病急骤,但不必过度紧张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传染病,多发于夏季(5~8月),6岁以下儿童尤为易感。发病初期,患儿多突发高热,体温在24至48小时内升至峰值,最高可达39℃-41℃,同时伴有头痛与剧烈咽部不适。婴幼儿常因疼痛出现呕吐、拒食,甚至引发高热惊厥;年龄稍大儿童及成人则表现为剧烈咽痛、四肢肌肉酸痛、厌食乏力等症状。
临床检查可见咽部充血,咽峡部出现直径约1-2mm的灰白色散在疱疹,周围环绕红晕。发病2-3日后,疱疹逐渐增大并破溃,形成黄色溃疡。该疾病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粪- 口途径、呼吸道飞沫以及接触传播,在幼儿园、早教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极易暴发流行,急性期患者与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
值得注意的是,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自限性,病程通常为7天左右,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不过,若儿童出现持续高热(体温>39℃,或>38.5℃持续超3天)、神经系统异常(出现嗜睡、呕吐、肢体抖动等)、心衰前表现(呼吸心率加快、四肢发凉等),可能短期内发展为重症,需立即送医。
上海百汇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进一步介绍,“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良性疾病,有20余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可导致该病,以柯萨奇病毒A型最常见。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口咽部出现疼痛性丘疹-水疱-溃疡性口腔黏膜疹。”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起病急骤,伴随高热(38.9℃-40℃),偶可高达40.6℃,发热可能伴有抽搐。在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婴幼儿中,常见厌食、呕吐和易激怒/易激惹,可单独或合并出现。较大儿童还可能诉不适、头痛、咽痛、吞咽困难和腹痛。”李霞表示,该疾病通常为良性,病程持续时间短暂,大多数患儿给予支持性治疗后可完全康复。
“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同时患儿确诊后需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中国疾控中心发文指出,对于体温38.5℃以上患儿,可先采用物理降温,也可遵照医嘱使用退热药物;饭后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使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同时注意休息且清淡饮食。
“疱疹性咽峡炎虽起病较急、传染性强,但绝大多数患儿经科学护理与对症治疗后预后良好,家长们不必过度紧张,只需在患病期间悉心做好家庭护理,如密切监测体温、加强口腔清洁、调整饮食结构等,便能有效缓解孩子不适,助力其早日康复。”中国疾控中心文章显示。
科学预防与疫苗研发并行
日前,广东疾控也发出预警,广东省已进入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易感染,家长需强化预防措施。
在日常防护层面,应严格落实勤洗手;对于发病患儿,应居家隔离2周,防止病毒传播;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对玩具、餐具消毒,衣物进行暴晒杀菌;在疾病流行期,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密闭场所。
疫苗预防同样是关键一环。中国新闻网消息也显示,由于EV71肠道病毒是重症疱疹性咽峡炎的最主要病原体,故接种疫苗可以减少重症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生。
目前国内已有多款EV71疫苗获批上市,不过其适应症均用于预防EV71 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2015年底,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率先上市,适用于6月龄至71月龄的EV71病毒易感人群,是全球首款针对 EV71 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创新疫苗。
2017年,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Vero细胞)获批上市;科兴旗下的益尔来福®于2016年上市,最初适用于6月龄至3岁儿童,2021年将适用年龄范围扩展至6月龄至71月龄。
李霞解释,“疱疹性咽峡炎多数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症状相对温和。其并发症很少见,几乎仅见于由EV71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EV71疫苗的主要优势在于预防重症病例。接种疫苗后,即使儿童感染了EV71病毒,发展为重症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但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等病毒)感染所致的疱疹性咽峡炎。”
由于引发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类型多样,研发多价肠道病毒疫苗迫在眉睫。
“根据最新消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批准可开展二价国产疫苗Ⅲ期临床试验。该疫苗可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16型(CA16)这两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也将对由这两种主要病原体引发的疱疹性咽峡炎产生良好的预防作用。”李霞进一步指出。
在疫苗研发进展方面,不少药企正在竞速。2024年9月,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研制用于预防肠道病毒A71型(EV-A71)和柯萨奇A16型(CV-A16)所致手足口病的二价肠道病毒灭活疫苗Ⅱ期临床研究盲态数据审核会和揭盲会成功举行。揭盲初步结果显示,SINOVAC科兴二价肠道病毒灭活疫苗按照0,1月免疫程序接种,在6~71月龄儿童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此外,康泰生物在2024年年报中披露,用于预防肠道病毒EV-A71、CV-A6、CV-A10、CV-A16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四价肠道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处于Ⅰ期临床试验阶段;用于预防肠道病毒EV-A71、CV-A16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二价肠道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已取得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
不过头豹在2024年初也有分析指出,未来手足口病疫苗行业格局中,一方面,产品迭代更新缓慢,在可预见的期间内暂无重磅产品上市,行业竞争格局将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受市场成熟度较高、研发周期长、疫苗接种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企业布局手足口病疫苗行业将会慎重。
51配资-网上配资官网-免息配资平台-十倍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