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驾车行驶在上海高架,沿途绽放的花儿总是让人心生愉悦。然而,背后却是科研人无数个日夜攻关的结果——上海的气候条件,尤其是梅雨季节,并不适合月季生长,科研人员漂洋过海,穿山越岭,累计引种近千个品种。最终,甘肃一种名为“红刺玫”的蔷薇进入了大家的视野。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杂交、接种病菌侵染、筛选试验的失败,又通过远缘杂交、搭载神舟十号飞船飞天,8个抗病耐热的“刺玫月季”新品系和2耐盐碱月季新品种终于诞生,成就了上海高架的“一路繁花”。
本周末,2025上海市中小学“科普校园行”总结展示活动在静安区少年宫举行。当被小记者们问及“什么是不放弃的科学精神”时,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张冬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张冬梅
她坦言,20年前就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因为花卉育种本身就是一个冷门工作,注定辛苦又可能没有结果。为什么选择这条路,可能是应了一句诗,“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正是这份最原始的热爱,让我坚持下来,热爱真的可以战胜一切。”张冬梅对孩子们说,不必想着只有攻克世界难题才是搞科研。培养“不放弃”的精神,首先就要找到一个心头一热、充满好奇的事物——可能是一只昆虫、一个小发明,抑或一个历史谜题。保护好这份热爱,也就是属于自己的 “永动机”,愿意为热爱之事多花时间、不耻下问,并且能笑着面对挫折,应该就是打开“科学精神”的钥匙。
谈到这个问题,全国劳模、著名科学家包起帆分享了自己目睹工友受伤后决心发明的经历。“创新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围绕着国家发展的需要。”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李力刚告诉孩子们,自己三次转换研究方向,从地球动力学到流体动力学,再到处理中国首颗高精度地磁卫星数据。“人活着一辈子,要有存在的价值,要对国家有所贡献。你要打好基础,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可以顶上去。”李力刚鼓励孩子们,坚守来自不断的调整和适应,“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小记者对话科学家
上海市中小学“科普校园行”活动始于2013年。今年,活动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通过60余场精彩讲座,让3万多人次中小学生受益。孩子们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接受者,也成为科学传播者。
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的俞芊安讲述了微生物学家林飞卿的故事
上海市浦东新区明珠小学的金芮琳讲述了“抓斗大王”包起帆从码头工人到科学家的创新历程
他们用镜头定格下“四季”中的自然变化,在科普场馆中讲述科学家精神,并打造了线上线下联动的“科学家精神众创空间”,通过《少年日报》《探秘》等平台,让科学家精神可听、可看、可参与。一项全新的“AI启航计划”计划于明年推出。
51配资-网上配资官网-免息配资平台-十倍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