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很多人都知道是欧洲的大萧条。在那段时期,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国内经济困境,为了转移压力,他们选择了对外扩张。德国虽然在经济大萧条时也面临巨大挑战,但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短短几年间,德国的经济飞速恢复,并成为欧洲仅次于苏联的第二大工业强国。很多人可能会疑问,如果希特勒没有发动二战,他是否能成为德国的伟大领袖?答案是:不太可能。因为如果没有战争,希特勒的经济政策最终会崩溃。事实上,他上台后实施的种种政策,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层面的庞氏骗局,战争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一战后,德国虽然战败,经济也遭受重创,但通过英美的援助和自身的改革,德国很快从一战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到1929年大萧条来临时,德国已经是欧洲仅次于苏联的工业大国,工业产值占整个欧洲的三分之一。然而,大萧条让德国的经济快速崩溃。依赖外资支撑的经济体系无法持续,外资纷纷撤离,导致大量工厂和公司濒临破产。尽管英美曾帮助德国恢复经济,但这些都是靠借债完成的。当时英美自己也陷入经济困境,只能逼迫德国偿还债务,撤资并停止继续投资。
展开剩余84%到1932年,德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40%,对外贸易萎缩了60%,失业率飙升至43.8%,远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超过了美国。除了经济困境,德国还被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压得喘不过气来,法国更是威胁要采取军事行动逼迫德国还债。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德国国内一片混乱:有人沉迷酒精,有人提倡复仇,还有人支持布尔什维克主义,甚至在酒吧里策划暴动。
大萧条让所有的经济政策都失效,自由主义已经无力回天,工厂和企业不敢生产,市场上充斥着滞销的商品。这时,希特勒走上了政治舞台。他承诺让每个德国人都能吃饱饭,给民众带来了希望,许多人因此支持了他。他成功掌握了权力,并开始尝试拯救德国。
希特勒首先在政治上利用一战后人们的民族复仇情绪,团结了德国人民。外交上,他在英美和苏联之间左右摇摆,试图从各方获取最大利益。除了法国,其他国家都试图拉拢德国,给了德国发展和喘息的机会。军事上,希特勒积极整顿军备,虽然《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的军队最多只有10万人,但他通过设立预备役部队,确保在战争爆发时能迅速扩军。这些精挑细选的军人后来都成为了战时的指挥官。
除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改革,希特勒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进行经济改革。在大萧条时期,全球大多数国家都面临财政紧张的问题,企业普遍不敢生产。而凯恩斯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正是这个时候的解决方案。这种政策要求政府举债,扩大赤字,带头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创造就业机会。1933年,希特勒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几乎同时采用了凯恩斯主义来应对经济危机。
然而,国家干预经济需要资金,而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多是私有制,政府没有直接发行货币的权力。德国的帝国银行也不愿意借钱给政府,这让希特勒十分头痛。幸运的是,一位经济学家费德尔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个方案:用“信用货币”替代帝国货币。传统的货币发行需要黄金储备做担保,而信用货币则无需黄金支持,政府可以直接发行。只要德国民众相信这种货币的价值,就可以在银行兑换。
尽管财务主管沙赫特对这种没有担保的信用货币表示反对,认为它不过是空头支票,但希特勒最终接受了费德尔的建议。于是,德国开始发行一种带有年利4.5%利息、可以随时兑换的“创造就业汇票”,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梅福券。
梅福券的发行让德国经济迅速复苏。政府开始大量下订单给工厂,工厂有了稳定的收入,失业问题得到了缓解,德国经济逐渐回暖。然而,梅福券毕竟是没有黄金储备的纸币,它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这使得德国的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得到了大规模发展。
然而,梅福券的背后隐藏着庞大的债务。到二战爆发前,梅福券已经成为德国实际流通的货币,政府大量发行梅福券,背负了巨额债务。企业通过梅福券获得订单后,开始向下游企业采购材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债务循环。只要有新企业加入,债务危机就能被暂时拖延。但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庞氏骗局,一旦没有新的企业加入,债务就会崩盘。
随着德国军事工业化的推进,产能过剩逐渐显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债务将无法承受,而多余的军事产品也无处可去,德国的经济将再次崩溃。因此,希特勒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动战争。
1938年,希特勒继续发行梅福券以维持生产,同时准备战争。虽然他已经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但这一地区无法满足他的扩张需求。与此同时,法国经济依旧未能恢复,军事上逐渐落后于德国。英法的绥靖政策使得希特勒更加有信心展开战争。到1939年初,梅福券的发行量已经达到惊人的数字,德国的债务问题进一步加剧,但希特勒毫不在意,他已经决定发动战争。
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决定实施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于希特勒来说,战争不仅是扩张的手段,更是拯救他政权的唯一选择,因为他的经济和军事建设完全依赖于梅福券的信用体系。没有战争,德国的经济将彻底崩溃。
发布于:天津市51配资-网上配资官网-免息配资平台-十倍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