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导武器的早期探索与二战俯冲轰炸机的发展
人类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对制导武器的研发尝试,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有限,相关设计长期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各国在空对地攻击任务中,主要依赖传统的自由落体航空炸弹。为了提高轰炸精度,空军部队通常采用两种战术:一是通过密集投弹覆盖目标区域,二是利用俯冲轰炸技术实现精确打击。在二战期间,德国空军的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恐怖的战场威慑力,成为盟军士兵的噩梦,并涌现出众多王牌飞行员。那么,除了“斯图卡”之外,二战时期是否还有其他性能相近的俯冲轰炸机呢?
意大利的“空中死神”竞争者——布雷达Ba.201
1939年二战爆发前夕,意大利皇家空军总参谋部发布了一项新型俯冲轰炸机的研制规范,明确要求开发单引擎和双引擎两种型号。布雷达公司此前推出的Ba.88多用途战机表现不佳,因此迫切希望通过这次竞标重振声誉。为此,该公司迅速投入资源,开发了全新的布雷达Ba.201俯冲轰炸机。
展开剩余74%Ba.201的设计特点与德国技术影响
Ba.201的设计明显受到了德国Ju 87“斯图卡”的影响,采用独特的倒置鸥翼结构,并采用全金属悬臂式单翼布局。为了增强俯冲时的稳定性,机翼后缘配备了分裂式襟翼,可在高速俯冲时起到减速作用。此外,该机采用可完全收放的后三点式起落架,以降低飞行阻力。驾驶舱被尽可能前移,为飞行员提供更开阔的视野,便于瞄准地面目标。
动力系统与性能表现
由于意大利本土缺乏合适的发动机,布雷达公司最终选择了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的DB 601倒置V12液冷活塞发动机。这款发动机结构紧凑,并采用先进的燃油直喷技术,使其在俯冲机动时表现更加稳定。在DB 601的驱动下,这架空重约2400千克的战机在4000米高空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460千米/小时,虽然未能达到意大利空军期望的500千米/小时,但仍优于Ju 87的极速表现。此外,Ba.201的最大航程可达1200千米,具备较强的战术打击范围。
武器配置与作战能力
Ba.201的武器配置相对传统,机翼内安装了两挺布雷达SAFAT 12.7毫米机枪,备弹1050发,足以应对低空扫射任务。机腹挂载点可携带一枚500千克航空炸弹,能够对敌方装甲车辆、防御工事等重要目标构成严重威胁。不过,与双座设计的Ju 87不同,Ba.201的驾驶舱后部被隆起的机身结构遮挡,因此未设置后座机枪手,导致其缺乏自卫火力,在面对敌方战斗机时较为脆弱。
试飞表现与最终命运
1941年7月,Ba.201的唯一一架原型机成功首飞。在后续测试中,该机展现出优异的俯冲性能,其制动系统能有效减缓俯冲速度,使飞行员更容易锁定目标。然而,试飞员也指出,过强的制动效果可能导致飞机在俯冲阶段成为敌方防空火力的理想靶标。不过,一旦完成投弹,Ba.201的机动性会大幅提升,甚至具备一定的空战能力。试飞团队对这款轰炸机的整体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完全符合俯冲轰炸机的战术需求。
遗憾的是,意大利最终并未量产Ba.201。一方面,其飞行速度未能完全满足军方要求;另一方面,意大利虽然获得了DB 601发动机的生产许可,但本土工业产能有限,无法稳定供应。因此,这款意大利版的“空中死神”最终未能踏上战场。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或许并非坏事——如果Ba.201投入实战,或许会面临与Ju 87相同的命运:在战争后期被更先进的战斗机和防空系统迅速淘汰。
发布于:天津市51配资-网上配资官网-免息配资平台-十倍股票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